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帮助和引导更多青年学生了解认知当前的乡村状况、踊跃参与乡村振兴。7月18日,太阳成集团tyc151cc“恭城风光柿柿好,城乡融合暖民心”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调研活动,切实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分发问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据了解,恭城县是桂林市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自治县,也是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当地特色产业丰富、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路线突出。同时,当地政府在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成效显著。团队依次走访乐湾村、红岩村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就产业现代化和文旅融合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
进村走访勤交流,掌握产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情况
在乐湾村的调研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村内的基本情况、村庄产业当前发展面对的矛盾点及技术支撑和人才指导方面的落实力度。与村支书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认识到当地发展优势主要是土地集中利用、产业目标定位统一、基建统一、与现代农业衔接恰当。产业发展阻力则是当地劳动人口缺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民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低,因此只能进行简单的农业劳动。在技术方面应加快落实农村人才待遇问题,才能吸引更多高技术水平人才前来就业,从而促进产业现代化、生态化发展。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调研团队依次采访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特色的农户,了解脱贫户的脱贫之路以及生活现状,精英农户的致富之道及他们对当前农产业的认识,并分发了农旅融合的问卷。
调研团队在乐湾村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调研团队在红岩村分发问卷
走访至红岩村,团队成员了解到村内共有100户人家,多数村民从事月柿种植和住宿业。自2004年左右,当地村委发现月柿种植新契机,逐步落实承包责任制,在种植和管理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示范性,村民因种植月柿得到可观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较高。此外,红岩村景区以“风雨桥”、“梅花桩”“万亩柿林”为代表的旅游设施打造完善,旅游对月柿销售和民族美食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不少村民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发掘发扬本土文化,在文旅融合上能有更大的进展。此外,红岩村景区代表性问题在于月柿成熟期与旅游期联系十分紧密,村民表示希望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新兴平台来加大对红岩村的宣传力度,让旅游淡季不再“淡”。
与当地有关部门交流,了解文旅融合发展前景
调研团队在旅游局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站,调研团队来到旅游局,通过访谈了解到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主要围绕瑶族文化、儒家文化以及油茶文化展开。目前比较完善的方面在于儒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即通过当地特色4A级景区“恭城三庙两馆”作为主要媒介,开展特色研学活动,更大程度的发展旅游业,加之当地特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油茶”为辅助,更好的进行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当地在瑶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不断发展,例如建设“康养文化小镇”,以瑶药、瑶浴文化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开设瑶族服饰扎染体验活动等。由于当地缺少工业入驻,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加之国家提倡绿色健康环保,为此当地以自身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文化,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扩大经营,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恭城传统节日关公节、盘王节等独具瑶族特色,加以包装利用能够很好发展。但这些传统节日并不是一年一度,出现长时间的空档期难以为游客记住并参与。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将当地传统节日扩大并传播为更多人所知,从而吸引游客前来。加之政府予以政策支持,为成功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恭城较阳朔而言开发程度相对较小,优势在于开发空间较大,不缺少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等旅游要素。但其缺少系统的团队建设,缺少知名度。因此恭城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争取外来资源,拉取专业旅行团队为恭城建设包装,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恭城能够成为媲美阳朔的桂林必备旅游地区。”旅游局工作人员抒发对恭城旅游发展的展望。
调研团队在红岩村村委会合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深入恭城乡村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活动,切实了解了群众百姓的需求,学习到很多文献、网络之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增长了才干,为双循环格局下广西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文/李金萱、詹佳珺、邓露露
摄/詹佳珺、邓露露